李莲英(出书版)/古典、三国、争霸流/慈禧,慈安,李鸿章/在线阅读/全集最新列表

时间:2016-10-16 12:09 /都市小说 / 编辑:夏蝉
主角是李莲英,安德海,李鸿章的书名叫《李莲英(出书版)》,是作者宋益三/微如/树强写的一本修真武侠、争霸流、古典仙侠类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赵树宜的《李府见闻》笔记一书,不同于清代大文人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它们虽然都是笔记,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、时代不同,纪本则多是鬼狐劝世以及歌颂节

李莲英(出书版)

作品朝代: 古代

作品篇幅:中长篇

所属频道:男频

《李莲英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李莲英(出书版)》精彩章节

赵树宜的《李府见闻》笔记一书,不同于清代大文人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它们虽然都是笔记,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、时代不同,纪本则多是鬼狐劝世以及歌颂节、忠臣、文人的记述;而赵本则几乎是秉笔直书其事,不作过多的掩饰,就连他自己在李府演出的《塾师扮太监,提督找先生》的稽剧,也写了去,而且铺陈得漓尽致,对李莲英的仗骄纵、为所为、驾于所有官员之上以及挟制皇上等等都毫不留情。

赵树宜为人虽忠厚老实,但他的文笔却十分犀利,对他看不惯的事,无情鞭挞,从不因私情而回护。据看过《李府见闻》的人说,其中记载着这样两件事:

有一天,李莲英从宫里回来,到书中查看孩子们的功课。见到孩子们个个都有步,知这是赵树宜精心课读得来的,心里非常高兴。他吩咐人备上几个菜,打开了一坛杏花村美酒,与赵树宜对饮起来,二人是边谈边饮。不由讲起了皇宫里边的事来,在生活上如何讲究,在穿戴上不仅与老百姓不一样,就是跟文武大臣也不一样。那宫殿的建筑更是富丽堂皇,宏伟壮观。还有那珍,名人字画,琳琅目。比如说吧,在太和殿边的8金缸就有这么高,这么大,李莲英站起来比划着。

本来赵树宜从年起,就想发奋读书,平步青云,丹墀面君。可是不知是他没有做官的命呢,还是不会钻营走门子,屡试不第。才来到李府当上一个书匠。但是看看午朝门、逛逛金銮殴的心,可是一会也没忘过。如今听李莲英这么一说,把这股心情又起来了。说:

“老世叔,小侄虽然读书多年,诗云子曰的知的倒是不少,可是皇宫内院是个什么样子,就是想也想不出来,晚生能否入皇宫,开一开眼?”

李莲英一听,连连摇手说

“使不得,使不得,宫里的制度严得很,无论何人没有宣召是不能入的,倘若被上边知了,是要杀头的,不行,不行!”

赵树宜见李莲英说得这么,一点活的余地也没有,大失所望,只好作罢,但是想到宫里看一看的念头,并没有就此打消。

事情说来也十分凑巧,时间过了不久,有一天,李莲英接受了外省来京大员的一份厚礼,心头十分高兴。一回到家中,拣了两把贡扇兴冲冲地来到书给赵树宜,并与赵树宜开怀畅饮。

赵树宜见李莲英喜气洋洋,眉宇间充了喜气,说明了他心中十分高兴,想趁这个机会再要李莲英带他人宫看上一看,就以试探的气说

“老世叔为大内总管,总管内廷一切,能不能费费心,想个办法带小侄宫逛一逛,开一开眼界,饱一饱眼福。老世叔若能成全小侄这件事,小侄对老世叔的大恩人德,没齿难忘。”

别看赵树宜这么要,心里可没有底,他怕又和上次一样,碰了钉子。不知是李莲英今天心情愉,还是上一次赵树宜提出了想入宫一观的要,李莲英作了思考,出乎赵树宜意外的是,这次李莲英蛮凭答应,没说半个不字,他说

“外人擅自宫,是要杀头的,不过老贤侄你是个老实人,决不会给我带来烦,今天咱就破一回例。你想到宫里看看,我可以想办法,不过可有一条,你必须扮作太监,跟随我混宫去,混在众太监之中。但是有两点必须记住:一是不能临近妃的宫室,只能在远处看;二是千万别说话,一说话就让人听出来了。还有,你必须把这胡须刮去,因为太监是不胡子的。”

原来,赵树宜担心李莲英不肯带他宫,如今李莲英答应他去了,他放下了这条心,却又增加了新的担心。问:

“老世叔,我到了宫里,假如被人认出来咋办?小侄讽饲倒没什么,可是却给您带来了极大的烦。”

李莲英笑

“大内之中太监有3000人之多,不常见面的人是互不认识的,只要你听我的吩咐,听带领人员的话,是不会出马来的。”李莲英说到这儿,转脸告诉伺候他的小太监:

“小民,从明儿开始,你就不必跟随我宫了,给赵老爷宫廷礼节和宫监的互相称谓,以及谈话的规矩等等,记住了没有。”

太监小明打了个千,说;

“回老爷,孩儿记下了。”

李莲英转脸又对赵树宜说:

“贤侄,好好地练习吧,对了机会我再带你宫。”

赵树宜喜出望外,认真地跟着那小民的小太监演习宫中的礼数。这回赵树宜真像头一天学一样,认认真真地学。好在他从书本上和常生活中已知了不少,学起来就多了,经过几天的练习,居然也以假真了。

过了不多子,李莲英告诉赵树宜,可以带他入宫了,并给他带来一普通太监的靴帽衫,让他刮了脸。由于他是个读书人,面皮净,走路又文质彬彬的,装扮起来还真像。

第二天,他们一大早了东华门,来到皇亭下,早有一个太监在那儿候。李莲英将已扮成太监的赵树宜托付给他,并一再嘱咐,不要忘记了他说的话,一切都要小心谨慎。天黑以,要提早出宫,不要延误时间。

那个太监唯唯听命,带着赵树宜跻众太监之中。一面假装点什么,一面游览宫内风光。看来这个导游太监对宫内的一切都非常熟悉,不是一般打杂的太监。他们一边慢慢地走,太监一边指点着低声告诉他,这儿是太和殿,那儿是乾清宫,那儿是钟翠宫、敞好宫、坤宁宫等等,哪个宫里住着哪个妃……

其实,这些宫的名称,那导游太监就是不说,赵树宜也知。是赵树宜来过吗?没有。没来怎么知呢?原来这各宫的宫门上都有璧的字,写着宫名。赵树宜不认识文,但对汉文却是精通的,因此,不用那导游太监介绍了,只是不知哪个宫里住着哪个妃罢了。

赵树宜这时可真应了那一句话:“目不暇给”。他不但看了两朝、三大殿、东六宫、西六宫,还逛了一回御花园,赵树宜这时可真是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,犹如置于天堂之中,到心意足。因为就是当上一品总督、二品巡、内阁大学士,也不能遍历六宫,他哪能不高兴呢?

从早晨宫,一直转悠到酉正时分,才顺着两路通,向宫外走去。谁知偏偏在这个时刻又下起小雨来,那导游太监好生着急,在宫里是不能跑的,可是又不敢找地方避雨,怕是一避雨,碰上好事之人搭讪问上几句话,就许引来不测之祸,二人只好步冒雨而行。

哪知越忙越赶上,越渴越吃盐,越热越出,越穷越没钱,偏偏遇上偏差。正当赵树宜和那导游太监到养心殿的大门不远时,有一伙戴花翎的官儿,从殿内走出来,虽然也是冒雨而行,但依然不失风度,步伐整齐不紊,肃静无声。那导游太监赶示意赵树宜肃然静立一旁,把头略略向下一低。

等这些大臣们过去之,那导游太监松了一气,低声告诉赵树宜:

“其中那个胡子老头就是庆王奕匡,刚才是老佛爷在养心殿召见王公大臣、军机大臣议事,这是散朝了。”说完把赵树宜出西华门。

赵树宜在他的《李府见闻》中写

“游皇宫内苑,别看只是在里边走了走,转了转,看上去是个小事,实际上可不小,这是关系到命的大事。这完全可以说明李莲英的权之大,除了他第二个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。”

《提督找先生》也是发生在赵树宜上的一个笑话,赵树宜也把它收了《李府见闻》的笔记里。事情是这样的:赵树宜在李莲英家专馆多年,平时很少外出,即偶尔上街买些碑帖、书籍之类,转转琉璃厂,逛逛书市,也是坐着轿车,还有侍者随从跟着。虽然也能看看京华风貌,人文习俗,但他总觉这样有点受拘束,不随,总想自己一个人到外随心所地溜达溜达逛一逛,散散心才好。

一天,他给学生们安排好了课业,就想起到外边溜一溜来了。他告诉伺候的人说:

“我出去绕个小圈子,活一下子,不买什么东西,你们不必跟着,在吃晚饭以,一定可以回来。”

一来是赵树宜说了,不让人们跟着,再者他说不走远了,那些侍从们只好遵命,由他自去。

别看赵树宜在北京多年,由于出门少,出门时又经常坐车,对街并不熟悉。他出门信步而行,但见大街上人来人往,肩接踵,街两旁买卖店铺十分繁华热闹,五光十,引人入胜,其是那些铺户人家门的牌匾书法,颜、黄、柳、赵、欧,什么的都有。赵树宜是个读书人,自然对家上留心。他觉得比那游皇宫有不同的受,那天虽然开了眼,但神情张而且还有些提心吊胆、惴惴不安之意,而今天则心旷神怡。他想,若早知有如此洞天,早就出来开开眼界了。

由于心中高兴,信步而行,只顾研究那招牌的字和文义,竟忘了记着街的名称,也不知走了多远,更不知过了些什么街,不知不觉的已是夕阳西下,近黄昏。一阵朔风吹来,顿觉上颇有寒意,才想起天已晚,应该赶回去了。

不料中午贪吃了一些,又加出来时没料想会流连忘返,待得这么久。如今寒风一袭,子里翻翻,竟有些内急起来,急于要出大恭(大)。可是,那时候京城里还没有公共厕所,想找个厕所谈何容易。找了许久,也没有找到个厕所,只急得他东瞧西看。不想他这鬼鬼祟崇的行,被堆兵看见了,暗暗跟上了他。

这时天已经昏黑,又加上寒风阵阵,街上行人稀少了。他实在忍耐不住了,找了个僻静的胡同,蹲下来解了个猖永。可是他还没有解完,那个堆兵早已跟踪而至,上将他抓住。

这堆兵是什么的呢?原来在清代有蒙八旗的旗兵、有汉人的营兵,另外属各省总督辖管的兵督标,属巡管的单甫标,属漕运总督管的漕标。这堆兵是北京特设,属九门提督管辖,主要管理社会治安,晚上上街巡逻。跟来的警察局差不多,但权较大。

这堆兵抓住赵树宜问他什么?赵树宜系好耀带,慢腾腾地答

“学生因饮食不当,度腐不适,腐猖难忍,故而出恭焉。”

那堆兵看到地上的大,知他是出恭,又听他说话文绉绉的,也不像个小偷,批评他:

“你既读孔孟之书,就达周公之礼,做事应当讲德,为什么在胡同上大,妨碍人家出入,既损人又不利己,实在有伤风化,哪里像个读书知礼之人。”

赵树宜也知自己不对,如若那堆兵不损他,他也会认错的。不想那堆兵很刻薄地挖苦他,损他,说他读孔盂之书,却做出这有伤风化之事,辞猖了他的心。因为这“风化”二字,不仅仅是不讲公共卫生,它的义颇广,但近世以来多指男女关系。

堆兵用有伤风化来说他,他如何接受得了,加上他正在心烦,与那堆兵吵了起来。不过,虽然在吵,但仍然不失风度,依然文嚼字地说

“尔之言差矣。学生乃读书知礼之人,岂肯为此钻逾墙之事,学生乃仲民之徒,行事以‘修、齐、治、平’为本。你懂得什么‘修齐治平’吗?就是‘修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’。圣人曾诲我们‘古之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齐其家者,先修其修其者,先正其心;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’。学生虽然不才……”

(36 / 90)
李莲英(出书版)

李莲英(出书版)

作者:宋益三/微如/树强 类型:都市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